“心晴環(huán)?!惫嫜不刂v座1000場走進校園 幫助大學生跟抑郁說“Bye Bye”

?

? weixin sina

2014/12/24

(2014年12月24日,上海)在校大學生是遭遇焦慮、抑郁困擾的高危人群。今天,由北京醫(yī)學獎勵基金會倡導、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支持的“心晴環(huán)?!比珖笮凸嬷v座第1000場走進上海交通大學,為在校大學生普及抑郁方面的健康知識,交流有效應對壓力的技巧,為他們帶去心靈“陽光”。

“心晴環(huán)?!?000場公益巡回講座 全方位支持抑郁高發(fā)人群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大多數(shù)成年人中,在他們一生中最年富力強的年華里,備受困擾、掠奪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生產力的疾病,不是艾滋病,不是心臟病,也不是癌癥,而是抑郁癥[1]。

心理疾病的風險正在世界各地上升,其中最常見的抑郁、焦慮正困擾著全球約1.2億人;在我國,公眾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超過26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2]。然而,與抑郁高發(fā)病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眾和患者對抑郁癥及其危害都缺乏足夠的認知。90%的抑郁癥患者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癥[3]

面對我國公眾心理健康問題的嚴峻形勢下,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公眾對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的重視,幫助正在經受抑郁、焦慮困擾的人群找到正確的疏導途徑,有效應對壓力;提高大眾對心理疾病的認知度,消除大眾對心理疾病的偏見,倡導全社會共同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心晴環(huán)保”大型公益講座項目由此應運而生。

“‘心晴環(huán)?!駷橹乖谌珖雅e辦1000場公益講座,”北京獎勵醫(yī)學基金會理事長賀偉介紹說,“我們邀請、組織心理健康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深入抑郁癥的‘重災區(qū)’——企業(yè)和高校,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傳播心理知識,為廣大學生以及企業(yè)員工帶去了實用的心理指導,幫助他們從容應對壓力?!?br>
“心靈感冒”也易襲擊大學生

抑郁主要以心境低落為特征的情緒障礙,有時也被稱之為“心靈感冒”,表現(xiàn)為悲觀、自責、冷漠、孤獨無助,自我評價降低,對任何事物缺乏興趣,缺乏人際交往的欲望等[4]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期,同時也是心理問題的高發(fā)期。研究顯示,大學生的焦慮、抑郁程度高于一般人群。上海體院曾對上海10所高校千余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9%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傾向。其中20%為輕度抑郁,7%為中度抑郁,2%的大學生存在重度抑郁人群[5]。有調查還發(fā)現(xiàn),大學高年級學生同時伴有抑郁和焦慮情緒的檢出率明顯高于低年級學生[6]。而嚴重的抑郁癥如果不采取心理干預和治療,很容易引起極端行為,導致嚴重后果。而近期發(fā)表在《加拿大醫(yī)學協(xié)會期刊》上的最新研究顯示,抑郁情緒和極端行為可以傳染,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2014年)。

了解抑郁,認識抑郁,專家支招擺脫“心靈感冒”

焦慮、抑郁是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高年級大學生,在面對學業(yè)競爭、考研、找工作等多重壓力的夾擊下,他們的情緒更加矛盾和復雜,也更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問題。“如何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抑郁焦慮,發(fā)現(xiàn)自己有抑郁的苗頭時,引導他們如何及時有效疏導、應對壓力,讓抑郁的種子扼殺在萌芽里,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yī)院精神醫(yī)學科駱艷麗副教授說。

大學生陷入焦慮、抑郁之中,究竟該怎樣才能有效排解呢?“抑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陷于抑郁中不能自拔,而又諱疾就醫(yī),”駱教授強調?!笆紫纫獢[正自己對抑郁的認識,明白焦慮、抑郁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要勇敢地面對。其次,積極自我暗示、運動休閑等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跟朋友和家人傾述等等,都可以很好地幫助排解焦慮抑郁情緒。但是,對于面臨嚴重的壓力無法自我排解或抑郁癥狀嚴重,需要及時去看心理醫(yī)生,尋求專業(yè)幫助。”

據(jù)悉,全國“心晴環(huán)保”大型公益巡回講座自從2012年1月開始,已經持續(xù)近三年的時間,足跡覆蓋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漢、長沙等一系列大中型城市。共有400余名精神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參與其中,為4萬名職場人士和在校大學生普及了抑郁焦慮方面的健康知識。

 
 

敬請垂詢:
張亰雷
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
電話: 010-5821 8310
手機: 137 0129 0270
郵件地址: jzhan236@its.jnj.com
 


[1] TINA ROSENBERG. Fighting Depression, One Village at a Time. New York Times, August 04, 2012
[2] 鄒濤,姚樹橋.抑郁認知易感性應激模式的研究:起源、發(fā)展和整合[J].心理科學進展,2006年14期
[3] 張香云.軀體不適,原來是抑郁癥作怪.健康報,2011年7月29日
[4] 陳濤. 亞健康與自我保?。跰]. 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7:29.
[5] 李雪林. 29%大學生存在抑郁傾向. 文匯報,2010年2月5日,第007版
[6] 張鳳梅,陳建文等. 山東某高校大學焦慮抑郁狀況分析 [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14(13)2399-2400